無錫養老院、無錫護理院、無錫康復院、無錫敬老院-無錫怡和頤養院2022年7月14日訊 提起認知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年癡呆”。顧名思義,這是一種主要發病人群為老年人的疾病。但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認知癥正呈現年輕化趨勢,最年輕的患者僅有32歲!畫面中,女兒貼心得為母親端上茶水,但母親表情卻并不是開心。鏡頭拉遠才發現,原來,女兒已經給她端了好幾杯茶了。但因為女兒患了阿爾茨海默病,所以總是一遍遍忘記自己已經給母親倒了好幾次茶。就目前而言,全球范圍內已有超4700萬人患有認知障礙。這種通常多發于65歲以上老人的疾病,在近年各種環境的影響下,已趨于年輕化。與晚發型患者相比,早發型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更有可能在出現記憶問題前經歷抑郁或其他行為癥狀,具體可分為以下三類。首先,情緒發生變化。無緣無故地情緒漲落,性格也開始變得糊涂、易怒、抑郁等,可能會經常呆坐好久,或長時間的昏昏欲睡,喪失對生活的興趣。其次,不能完成熟悉的動作。如洗衣服、做飯等,明明以前輕車熟路的事情,現在做起來卻困難重重。判斷力受損,搞不清時間、地點,出門容易迷路,甚至分不清白天黑夜。理解力也會受到影響,出現溝通障礙等。最后,記憶力衰退,尤其是對近期事物的遺忘。如想不起上頓飯吃的是什么?隨手放的東西轉身就找不著,可能還會出現水果放在衣柜等行為。認知癥早期還會出現患者經常忘記簡單的詞匯,話到嘴邊卻不會表達,說出的話讓人難以理解。如果你出現以上一種或多種征兆,建議盡早去醫院就診。對于認知癥,醫學界一直強調“三早”原則,即“早預測、早發現、早治療”,想要做到有效防治,就得了解認知癥的主要病因。賈建平教授團隊在對中國60歲及以上成年人癡呆和輕度認知障礙的患病率、危險因素和疾病管理的深入研究中發現,有12種癡呆與輕度認知障礙相同的危險因素,其中9種可控。不可控主要是遺傳因素,多為家族病史,如果家中有患認知癥的老人,建議多做體檢,盡早干預。可控因素主要包括居住環境、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吸煙、高血壓、高脂血、糖尿病、心臟病、腦血管病。這些危險因素如果能夠得到控制,就會大大降低癡呆和輕度認知障礙的患病率。德國一項科研報告顯示,空氣污染嚴重區域的居民患認知癥風險比低污染地區居民高24%。這是因為交通噪音與尾氣污染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進而導致認知障礙。文化程度與婚姻狀況,則是因文化程度低的女性,大多沒有很好的經濟來源,所以在家庭結構中處于弱勢群體,容易被忽視、隱沒。
這樣的處境,更容易引發情緒問題,認知癥也就隨之而至。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缺乏乙酰膽堿是人們患認知癥的主要原因之一。乙酰膽堿可有效增強記憶力,這種成分都是由膽堿合成的,而膽堿可以從食物中獲取,常吃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也有預防認知癥的作用。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發現,學習一門外語可將認知癥的發病時間平均推后4年,這是因為學習和智力開發對大腦有著積極的保護和促進作用。每天進行適當規律的運動,可以改善大腦血流量,提高大腦的代謝及功能。可以說,進行腦部與身體鍛煉是預防認知癥的性價比最高的方法了。盡早重視,排查遺傳因素,做好提前預防,才是最佳應對方式。